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肿瘤癌症治疗资讯 » 肿瘤靶向药 » 肿瘤靶向治疗5大误区,或将大大降低治疗效果

肿瘤靶向治疗5大误区,或将大大降低治疗效果

浏览数量: 2093     作者: 山东康途健康海外医疗印度直邮     发布时间: 2018-09-10      来源: 康途健康丙肝网

肿瘤靶向治疗5大误区,或将大大降低治疗效果

肿瘤靶向治疗5大误区,或将大大降低治疗效果

很多病友在肿瘤治疗期间会接触到靶向药,但是很多病友对这些药物也是一知半解,不知道为什么能用,为什么不能用,什么情况下用效果更好。今天继续总结这些年来遇到的病友对这些新治疗方法的误解,让病友们对这些新药有更清楚的认识。

 肿瘤靶向治疗5大误区,或将大大降低治疗效果

误区一:靶向药只能单药用药,配合其他药物使用会加重病情。

很多病友会认为,靶向药只能单药用,配合化疗药或者是其他治疗会加重病情,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在目前的治疗方案中,很多一线治疗方案都是靶向药联合化疗药的联合治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合适联合使用,具体的药物使用必须要有临床医生的指导,切忌道听途说,盲目用药。

误区二:没有基因突变也可以用靶向药。

这种说法其实不完全错误,具体需要看用的是哪种类型的靶向药。目前已上市的靶向药当中,只有抗血管生成类(抗VEGF类)靶向药是可以在没有突变的情况下使用。VEGF具有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血管形成等作用,抗VEGF药物的原理就是通过与VEGF特异性结合,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切断肿瘤细胞生长所需氧气及其他营养物质,从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除此之外,其他所有的靶向药物的使用,都需要有特定的基因突变才能用药,如存在EGFR突变肺癌患者,可使用EGFR类靶向药,使用ALK类靶向药则几乎无任何治疗效果。因此,在考虑选择使用靶向药前,必须进行基因检测,在基因检测结果及临床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建议病友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盲目用药。

误区三: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不代表基因检测结果。

病友在医院进行病理检查的时候,部分会加做免疫组化。对于肺癌、乳腺癌的患者,需要加做免疫组化的可能性更高,因为这类患者有机会发现突变靶点,选择靶向药治疗。部分患者就会认为,免疫组化的结果不代表基因检测的结果,即使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提示EGFR突变,也不能用靶向药,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是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但是检测的基因是没有区别的,也就是说,免疫组化检测EGFR突变和基因检测EGFR突变,是同样的意义。

误区四:原本没有突变的肿瘤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后会产生突变,后续就可以用靶向药治疗。

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肿瘤细胞在治疗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概率出现突变,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在被杀灭的过程中重新找到另一条逃逸通路。例如EGFR突变的病友服用吉非替尼治疗后出现耐药,重新基因检测发现T790M基因也发生突变,此时需要更换奥希替尼继续治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EGFR突变病友在治疗后都会出现T790M突变,也并不代表肿瘤治疗进行一段时间后一定会出现可以合适使用靶向药的基因突变。在没有靶向药可用的时候,规范的进行放化疗等方式治疗,不要心存侥幸,认为后续一定能有条件使用靶向药物治疗,而错过早期治疗肿瘤的时机。

误区五:靶向药耐药以后就无药可治。

很多病友认为,靶向药就是最后的救命稻草,担心一旦耐药以后就无药可治,因此不到最后关头坚决不用,这种认知是错误的。选择临床治疗方案时,一定是最先选择目前临床上认为对该病例最有效的治疗方案,目的都是根治肿瘤,达到临床治愈;一旦不幸出现耐药或者进展后,再考虑选用其他有效的方法。而且,如果错过了早期的治疗时机,等到疾病进展后再回头来使用原本应该一开始就使用的治疗方案,其效果一定没有早期使用的好,甚至可能会变得无效。当“杀手锏”无法成为“杀手锏”的时候,才是真的无药可治。因此,哪个阶段的治疗该用什么药就用什么药,千万不要把“好药”留到最后。

靶向药的研发上市,标志着肿瘤治疗进入精准时代,可以说是肿瘤医学界划时代的进展。靶向药的出现也给成千上万的病友带来福音,合适使用靶向药的病友,能有多一种治疗方式的选择,让肿瘤治愈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只有充分了解它的特点,在合适的时机果断用药,才能让它在治疗上更充分发挥它的优点,给病友带来治愈的可能。

推荐用药:

克唑替尼

阿法替尼

特罗凯(厄洛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