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 756 作者: 山东康途健康海外医疗印度直邮 发布时间: 2018-09-27 来源: 康途健康印度肿瘤药资讯网
中国有句古话叫:听人劝,吃饱饭。
但是,这句话放在看病上,可就不一定那么靠谱了。
近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发起“肺凡力量”肺癌患者教育项目在全国陆续开展,上海市胸科医院首席肺癌专家廖美琳教授接受了媒体专访,对于当前肺癌治疗中存在的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
廖美琳教授提醒民众,在获取癌症相关知识及诊疗建议时,应寻求正规渠道及医生的帮助,听从专家的建议,避免其他“不靠谱”的信息干扰,而作为患者的家人和朋友,此时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患者,帮助树立对抗疾病的正确认知,协助专家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而不是忙于搜集偏方和经验,甚至瞎出点子。
肺癌是不是意味着死亡?
廖美琳教授从事肺癌治疗与研究已40余年,在她看来,相较于60、70年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今的肺癌诊疗手段与治疗药物已经大大提升,第一代、第二代,直至第三代靶向药物层出不穷,耐药问题正在得到改善,免疫疗法也正在努力尝试突破,患者可以应用的疗法越来越多,对应的生存期正在逐渐延长,肺癌已不再等同于死亡。
“每家医院都有不少活过8年,9年,甚至10年的肺癌患者,”廖美琳教授表示,“但肺癌患者一定不要看着靶向药物多就要去尝试,服用靶向药物之前,一定要做基因检测,只有对应的基因发生突变才能服用,而免疫疗法也有着严格的适应人群限制,切不可盲目追求先进疗法。”
民间偏方和朋友的“我听说”,该不该信?
网络时代信息浩如烟海,癌症患者经常需要面对无数信息,报纸的,网络的,家人的,朋友的,医生的,到底该听谁的?
“家人和朋友此时应当积极帮助患者树立抗癌信心,而不是手忙脚乱瞎出主意,或者四处寻找偏方,”廖美琳教授建议,“对于治疗建议和疾病信息,应通过权威渠道获取,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而不是’我听说’,或者’他听说’,患者个体的差异导致了治疗方式和效果的千差万别,个体间的经验并不通用。”
癌症患者心态崩溃怎么办?
“中国是时候开展肿瘤心理治疗了,”廖美琳教授表示,“治病治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理,疾病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伤痛,更是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与折磨。”
由于大部分癌症患者不可避免的产生恐惧、悲伤等心态,她建议,家人一定要注意,不要歧视和冷落癌症患者,不要过分小心,产生疏离感,尤其是不要刻意的挑食,或者采取分餐制等容易引起患者心理波动的行为。
而有些家庭热衷于为患者买各种名贵补品“调养”、“增强免疫力”的行为,廖美琳教授也建议,从战术上重视,从心理上藐视,愈是看重,反而难以释怀,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大,对康复产生不利影响。
“像看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看待癌症,癌症也可以成为慢性病。”廖美琳教授说。
内容为空!
微信客服:a17867112368
微信公众号:kangtujiank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