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吸烟
肾癌确切病因不清楚,烟草暴露是目前唯一公认的环境危险因素。但研究显示吸烟是肾癌发病的中等危险因素。
2、饮食和肥胖
饮食中摄入乳制品、低摄入水果和蔬菜及维生素A摄入不足、肥胖是肾癌发病的相对危险因素。
3、遗传和基因改变
肾癌的发病与基因改变和遗传密切相关。散发性肾癌中95%的病例有3号染色体断臂改变。位于3号染色体短臂的抑癌基因VHL基因不仅与散发性肾癌有关,还是VHL病的致病因素。
遗传性乳头状肾癌(乳头状肾癌I型)中有Met基因的激活。Met基因为促癌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短臂。
肾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瘤有BHD基因的突变,位于17号染色体的短臂。
4、其他
高血压、抗高血压、职业接触镉、焦炭公认都有可能与肾癌的发生有关。
1、无症状
局限性小肾癌一般都没有任何症状或体征。目前临床上50%以上的肾癌是因健康体检或其他原因的体检而发现的,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这些肾癌绝大部分属早期病变,预后良好。
2、局部症状
血尿、疼痛和肿块是肾癌典型的“三联征”。现在有“三联征”表现的患者已很少见(不到10%),常预示病变已至晚期。目前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大部分出现“三联征”中一个或两个症状。
(1)血尿 特点是间歇性、无痛性、全程性、肉眼血尿。少数情况为镜下血尿。大量血尿时可有血块形成,可出现肾绞痛和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2)肿块 肾脏位于腹膜后,位置深,腹部触诊时摸不到,只有当肿瘤巨大或患者消瘦而肿瘤位于肾下极,才可触及到肿块。
(3)疼痛 肿瘤出血致肾包膜下血肿,可出现钝痛或隐痛。大量血尿有血块形成至尿路梗阻时可出现绞痛和排尿困难。肿瘤侵犯邻近组织器官,如腰大肌或神经可引起持续而严重的腰背疼痛。
3、全身表现
有发热、贫血、全身乏力、体重减轻、消瘦、高血压、高钙血症和肝功能异常等。中华泌尿外科分会制定的肾癌临床指南中将肾癌的全身表现归为副瘤综合征。
(1)发热 肿瘤广泛转移、出血、坏死可致发热,有肾癌细胞分泌的IL-6等细胞因子也可致发热。
(2)贫血
(3)全身乏力
(4)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
(5)高血压
(6)高钙血症 与肾癌分泌类似于甲状旁腺激素的物质有关,原发肿瘤切除后血钙下降。血钙不降或降后再升高,预示转移或复发。
(7)肝功能异常 为肾源性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肝功能试验异常、细胞减少、发热和肝内区域坏死,但无肝内转移。肾切除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如果持续或复现,说明有转移或肿瘤复发。
(8)精索静脉曲张或腹壁静脉扩张 肿瘤侵犯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形成癌栓使静脉回流受阻,可出现不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的精索静脉曲张、腹壁和下肢静脉扩张。
4、转移症状
肾癌发生转移后出现的症状依转移部位和程度不同而表现各异。小的肺部转移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临床表现,但严重者可出现咯血、胸痛或呼吸困难;脑转移可出现颅内高压症状;骨转移特别是伴有骨折的时候可出现严重疼痛。
1、影像学检查
肾癌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和MRI。KUB+IVP和肾动脉造影现已少用于肾癌的诊断。放射性核素扫描主要用于评价骨或肝转移。血尿首先应给予B超检查,如发现肾占位病灶,应进一步做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目前临床上无症状肾癌绝大部分是由B超检查发现、经CT检查确定。每年一次肾脏B超,是早期发现肾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B超检查一般可区分肾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构瘤)和单纯性肾囊肿。脂肪呈强回声,CT对大部分肾癌能做出正确诊断,CT容易将出血性囊肿误诊为肾癌,MRI则有助于鉴别诊断出血性囊肿。CT和MRI对发现静脉癌栓和确定癌栓范围及肿瘤临床分期很有帮助。
2、穿刺活检
穿刺活检一般不用于肾癌诊断,仅在那些不能手术治疗的晚期病例,在采用全身治疗如分子靶向治疗或化疗前,为明确病理类型和选择治疗方案才做穿刺活检。